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導演:羅蘭瓦拉尼柯(Roland Vranik)
國別:匈牙利
年份:2006
片長:80min
規格:35mm
得獎記錄: 2005匈牙利影展最佳影片、最佳攝影 / 2005芝加哥影展 / 2006鹿特丹影展

因為主題、最佳影片及最佳攝影而去看,似乎沒辦法把它的好看的清楚,也許是影片內容非常吻合匈牙利的社會現狀與心態,但我看起來就有一層隔閡。
這種電影夾在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想把現實的現狀拍進劇情片,不似紀錄片真,又沒有太大的劇情性,唯一的方式就是去感受裡面角色的心情,
羊在他們宗教似乎有特殊的地位,我只記得羊好像是祭品,這樣說來難道他們寄託在羊這樣的祭品上,其實是種雙重落空嗎?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
國別:法
年份:2005
片長:110min
規格:35mm
得獎記錄: 2006柏林影展競賽片 / 2006西雅圖影展 / 2006倫敦影展

新浪潮大前輩的作品,可見其純熟的電影手法,女主角(伊莎貝雨蓓)與導演極有默契,女主角的演技精湛,且導演放手讓他盡情發揮。整個故事由女主角串起所有的情緒,連結出整個戲劇線,細微而綿密。
女性角色在故事裡,堅守原則,主動而積極;男性反而是因利慾或情慾搞昏頭的人,自以為是的荒謬,欠缺原則、狡猾、沙文主義,(除了侄子的角色似乎代替導演與女主角一起討論劇中的事物)。權力的結構在女性介入後,更顯得多元。
本以為劇情會有如何曲折的迴轉,但這個女性角色演的跟男性(電影邏輯的)一樣,面對生活的困境與難題時,冷靜且理性的面對,儘管有許多危機,但都明快做出面對的決定,並有最壞的打算。我在想權力喜劇到底在諷刺哪,或許就是那些自已為有權力的人,其實是最被利益薰昏頭的。
女主角的演技自然有深度,分鏡、影片節奏精確明快,配角皆為硬底子的好手,角色設定活潑多樣,心情描述層次分明。把整個故事運用法官與相關人等的互動,評論這整個事件,並給予觀眾各方態度,像是電影的專題新聞戲劇化。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導演:皮耶保羅雷德斯(Pierre-Paul Renders)
國別:比利時/盧森堡/法/加/德
年份:2006
片長:90min
規格:35mm
得獎記錄: 2006莫斯科影展競賽片

有點像是西歐的好萊塢片,能符合大眾觀看,劇情把握一個主題,拍攝手法與表現都顯得工業化,充滿人工化的痕跡。本來我看是多國合作,不知是否有什麼看頭,卻顯得多國而把特色抹平了。主題本來蠻有趣,但是前十分鐘與結局都沒有太大的延伸,使得故事非常的平板。
演員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很像電視影集,演的很平順;監視的畫面也沒有新意;愛情情感轉折不明,不讓人期待;結局不過未能延伸主題,把主題的衝突削減;燈光與配樂也未能提升影片氣氛;荒謬的場景拍的保守,細微的感情顯得尷尬;所有的元素都很安全的處理,看不出導演對主題的情趣。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安德斯摩根泰勒 (Anders Morgenthaler)
國別:丹麥
年份:2006
片長:83min
規格:35mm
得獎記錄: 2006坎城影展導演雙週開幕片 / 2006多倫多影展 / 2006倫敦影展

若僅以一個致敬的作品看待,或許就沒有什麼好講的,但除了致敬以外,我本來還蠻期待他的主題,最後卻落空了。故事實在是沒有什麼好講的內容,角色平板,情結轉折與結局也不負責任。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強納森達頓,維萊莉法瑞斯(Jonathan Dayton, Valerie Faris)
國別: 美
年份:2006
片長:101min
規格:35mm
得獎記錄: 2006盧卡諾影展 / 2006日舞影展 / 2006雪梨影展

輕鬆的家庭小品,很美國式的家庭公路電影,大概是輔導級的程度,家長陪同觀賞也能得到許多樂趣。描述每個獨特的人面臨家庭的困難,這樣的困難也延伸到面對家庭以外的事務。
整部片沒有很大的衝突,大部分落在角色個性之間的對立,所有的笑點也是由演員主導索營造出來的,使得觀眾與角色非常親近。很多演員的群戲,皆能突顯每個角色的特質,使得故事令人相信,因此容易開展。劇情在爺爺過世後轉折,爺爺本為最為突出的角色(相對於其他人總煩惱未來與自我認同的即時行樂老年人),因此衝突就減少許多,而結尾少年與舅在海邊的對話,顯得鋪陳不夠,少年瞬間成長許多;選美活動略顯拖長,故事的節奏在後半段有點遲緩,結局沒能把故事得所有線索收回,情緒沒能做個結尾,觀眾的情緒很快就散去。
故事裡的父母角色以及環境壓力,我想是每個人成長都會有經驗,我很喜歡個別的角色設定(雖然有點刻板印象化)以及情感關係(特別是兄妹之間的感情),讓這個故事因此獨特且打動觀眾。演員的角色表現也餘刃有餘,輕鬆自在,可見劇組的感情融洽,觀眾在影片裡可得到直接的感受。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阿里亞歷山大伊格斯曼努桑(Ari Alexander Ergis Magnússon)
國別:冰島/丹麥/荷蘭
年份:2005
片長:87min
規格:35mm
得獎記錄: 2005冰島國家電影獎最佳攝影、最佳剪接

此片一覽冰島的音樂,由不同樂團的表演、專訪剪輯而成,或許給予觀眾冰島音樂的概念,一種氣氛。片中碧玉的專訪與表演站蠻大部分的,我想他可說是冰島音樂的代表人物,而看完影片後,我覺得在冰島音樂中,他還算蠻大眾的。
冰島的音樂與傳統、民俗、宗教以及歷史背景、環境等很有關係,他們不太創作流行音樂,且似乎鍾情於電子音樂。影片中的表演者,皆在他們的生活脈絡下,發展各自的感想,我自己覺得比較起來,這些情緒與想法都較為私密,或是較為龐大,使得音樂總是要不斷的碰撞與扭轉,擴大的這些情緒。
影片的攝影與剪輯確實能見到導演的用心,影片與音樂有非常好的融合,整體調性一致。看完除了似乎對冰島及其居民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很想去那邊來趟溫泉之旅,一定很棒。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菲利普卡瑞(Philippe Garrel)
國別:法
年份:2005
片長:183min
規格:35mm
得獎記錄: 2005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 / 2006法國凱撒獎最佳新進演員

作者論很能夠詮釋這部電影,很像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我看到一個隨性的法國人,才華洋溢,對於過往美好時代的追尋,已逝去感情的懷念,以此思考自我成長的歷程,曾經堅持的歲月。
所有的故事環繞在角色之上,這部電影只在講角色,沒有再講故事,而從角色中,觀眾幾乎都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尋找故事。鏡頭都在人(角色)的身上,而每次的配樂都用來暗示角色的心理。有幾個鏡頭角色試圖主動與觀眾對話,對話的都是女性的角色(相對於主角的旁觀者角色),除了為角色下註腳,道出角色的矛盾,也似乎是安慰觀眾(自己)的矛盾。
故事描述情人的不是一觸即發的愛情,而是長期依賴的親密關係,角色曾向觀眾道「每個人都是寂寞的,真是難以相信」,或許情人之間,走的越漫長,越可見自我的孤單,到底愛情讓人孤單,越孤單才越能發現愛情;還是愛情只是孤單的假象。在愛情裡,孤單似乎未被釋放,反而隨著愛情吞噬自我。
故事裡的環境、反政府、在愛情中禁困、自我揮灑的藝術、荒誕不羈的生活態度以及藥物麻痺的習慣,都是一種逃避現實壓迫的浪漫,而結局則為躲離現實的極致,面對自我的回憶,就像追悼死亡,期待重生。「人如流星般快速墜落」,導演的注腳簡明易懂,感情濃厚。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導演:山下敦弘(Nobuhiro Yamashita)
國別:日
年份:2005
片長:114min
規格:35mm
得獎記錄: 2005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大日本電影 / 2005多倫多影展 / 2006西雅圖影展

雖然劇情是很典型的高中女子樂團,但在類型中可見導演的功力,對於劇本、分鏡、攝影、選角、配樂、樂團選曲以及表演方式,都有特別之處。看完我深刻體認說故事的層次,演員表現,場景的對照與對比以及配樂與音效結合成的節奏是電影的核心。
故事裡,角色間真摯且相互信任的情誼令人非常感動,劇情裡的小事件,牽動了每個角色的心思,可見角色的個性,樂團的逐漸進步,情誼的增進,角色各司其所發動的感情使得故事不斷的往前推動。四個團員除貝斯手外各有各的處境,貝斯手對其他的角色而言是安定的角色;主唱在好不容易才認識朋友的困境脫困;小惠在友誼與前男友之間脫困;鼓手則是在愛情告白前脫困;無論是主角或是配角都相互的幫助,分別各自的特色,尤其是韓國留學生的個性,描述的更是細微。
每個場景的設計,除了整體的故事推展以外,對於腳色個性的突顯,或是劇情以外的客觀環境描述,配角對於四位主角的多樣觀點,都能達到獨特的任務。我特別喜歡女主角在練團的空檔,夜裡在校園遊走,重複早晨園遊會聽到的日文招呼聲,假裝樂團表演與觀眾互動的真情流露,導演安排演員內心獨白的機會與演員興奮又含蓄的表演,讓我深感佩服。
攝影水準很高,我最喜歡的是他把校園的明亮與顏色拍的非常漂亮,明亮的藍色,還有四個人在濃郁的暗藍天空下行走的鏡頭。我想應該是配合BLUE HEART的母題,確實拍出藍色的各種調性。
裙子的長度都不錯
分鏡設計使得觀眾總是與角色在一起,是主觀的團體一部份,而非旁觀者,所以在過程中不斷的提升的情緒,讓觀眾也參與其中,共同分享喜悅,非常細微。相對於好萊塢的電影,這樣的鏡頭與劇情,較少人工化的痕跡,人性化的步調,隱藏在劇情後的暗示,深刻的感動觀眾。
導演在小地方的嘲諷與演員真誠的感情相互對比,使得意義得以延伸。我們對於影片的意義,似乎不是顯而易見的,而是創作者運用所有的元素之間不斷的相互關係,創造運用多種可能性,再經由觀眾的選而得,影片意義的探索,真需要創作者與觀眾共造,而創作者的描述方式,也需在多種層次與邏輯下展現。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導演:尚馬克瓦利 國別:加拿大 年份:2005 片長:125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多倫多影展最佳加拿大電影 加拿大金尼獎最佳影片等11項大獎、魁北克電影獎最佳影片等13項大獎、溫哥華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等4項大獎 
描述一個同性戀男成長過程中,在家庭與自我認同間的兩難。由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情況,所以這部片一不小心就會流於通俗,但這部片卻在通俗中創出新意,包括導演手法、配樂、攝影、分鏡、演員表現不但一致且都在水準之上,角色的情緒矛盾多元,衝突層次遞進,終至最後的暴發與釋放。角色設定是這部片第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很像刻板印象中的加拿大家庭;主角很帥,他自我追尋的歷程,像是出國、逃避在音樂裡、與一個愛他的女生同居逃離家庭、壓抑自我的性慾、不斷抽煙,這是都很親近日常生活的經驗。這樣的情形,角色通常都必須逃離家庭,建立自我以後(經濟上與社會上獨立),或許才能重新解決家庭認同的問題;但對我而言最殺的,是父親感人的演出,「生兒育女是人世間最大的喜悅,然而最大的恐懼則是失去他們。」我對於用生命消逝來解決衝突這件事情很敏感,因為生命消逝是個萬用丹,跟電影的本質太像,用起來不是使得主題偏離,就是太過搶眼,很難有好的評價。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藝復興
Renaissance
法國 France 2005 / 95’ 00’’
Christian Volckman
3D
像是黑白動畫版的好萊塢影集,除了畫面設計外,見到今日動畫科技在光影與真實度的呈現。很像好萊塢電影的StoryBoard,風格明顯,但劇情實在太單調。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悲傷的貝拉朵娜
哀しみのペラドンナ
日本 Japan 1983 / 90’ 00’’
Tezuka Osamu
賽璐璐 Cel
美術很漂亮,故事似乎是執意表現中世紀女巫被污名化的過程,似乎執意於女性的性自主及其社會期待的倒反來作論述。我認為性愛的畫面是有點多啦,但是配音員實在很厲害,美術也非常驚人的華麗,即為顯明的風格呈現。故事的內容感想不大,但有機會看看大師的作品,也令我開眼界。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凱特琳娜李基斯特
Katarina Lillqvist

人物偶與場景精緻是我認為其最大的特色,故事充滿神秘與想像的空間,除了音樂都是小提琴為主外,使用的元素也都相當類似。導演的卡夫卡三部曲較具個人風格,給我較多的發想;吉力唐卡工作室的作品,較大眾,但其精緻的程度也相當可看。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奎氏兄弟
Brothers Quay

相當個人的創作,對我來說很難準確說出他想表達的內容,如果說他想表達的是視覺的直覺感受,我從影片得到疏離與迷離的惆悵感,生命消逝的悲傷。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布祖伯維奇
Bob Zoubovitch

故事與偶在現在來說都是小規模與小製作,故事也偏大眾兒童化,所以感想不多。可見早期的動畫是多麼難製作,以致其為相當珍貴的作品。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雷恩-紀錄片
About Ryan (Documentary)
加拿大 Canada 2005 / 70’ 00’’
Chris Landreth/ Laurence Green/ Ryan Larkin/
記錄片的部份:運用動畫描述動畫大師的紀錄片。除了雷恩本身的可看性以外,分鏡與角色動作的漂浮感讓我佩服,在邊境飯廳裡的遊魂,到街上取悅民眾也取悅自己,整體的美術風格與腳本設計都強調形體的精神,孤寂與自我解嘲,剪輯的人物專訪也直指人物的特色,可見其苦心。
雷恩的作品:繪畫基礎的美感,人物造型與動作的基本功,都可見其天才之作,純粹且令人感動。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持人:朱全斌(台藝大傳播學院院長)、曾壯祥(台藝大電影系系主任)

朱全斌:李安曾說進藝專好像是人生的一個轉捩點,在離開學校三十年之後今天回來,我想他心中可能別有意義跟想法。我們常常說近鄉情怯,李導演每一次回來都要面對很龐大的人情壓力跟關注,不曉得李導演是不是也有「近校情怯」的心情?

多數年輕人的電影,是在拍別人的電影,是movie about movie,而非about life
李安:「近校情怯」是有的,怯的第一點就是人會很多,第二個就是跟我們為什麼會「近鄉情怯」同一個道理。為什麼會怯?學校曾帶給我純真的年代,很純真的時候會有一些膽怯,就是真我,你摸到它的時候會有一點害怕,而到了有一點年歲的時候,知道純真已經不再了,要重新回到那個……我叫斷背山好了,或者青冥劍也好,或者比較暴力像我做的《綠巨人》,都是一種既害怕又想觸摸的純真年代,藝專對我來講就是這個。

我進藝專以前,上的是和尚學校,我書讀得不太好,雖然我聽課聽得很有意思,可是考試不是考得很好,但是拍戲我很有興趣。藝專為什麼對我來講特別有很不一樣的分量?那個時候沒有五千人,大概只有七百個學生,七個科系,我們那時候沒有目的,我也沒看過奧斯卡金像獎,沒有夢想過要拿金像獎,跟你們現在做的夢真的很不一樣,我那時候可能連夢都沒有做,只是突然找到自己心儀的人生……也不是方向,就是浸淫其中跟所有學藝術的同學在一起,我的心靈因此得到啟發。

我騙我爸說我要去台北補英文,其實很多時候是在排戲,或是看電影,大部分時間都沒進補習班。那時候可以為了看電影跑到鶯歌,如果miss掉的話,就跑台北。公路局坐到台北市,在車上有很多時間幻想。我常常說在藝專混日子,這個混是很重要的混,非常有意義的,它是我的純真年代,和出了社會以後是不太一樣的。

其實我的幼稚期很長,三十七歲才第一次賺到錢,三十六歲才開張作職業導演,直到了四十幾歲還像個學生。我的幼稚期、純真期非常長,那個純真期是從藝專開始的,所以這趟回來,雖然校舍跟我那時候印象不一樣,可是氛圍還在,老師還在,所以會有「近校情怯」的感覺,當然這個感覺很快就被同學的歡呼聲給掩蓋過去了。

剛才在門口大家問我回學校想跟同學講什麼,我最想講的就是,上了年紀以後你會覺得這段時期非常寶貴,我希望你們能盡量享受你們的純真年代。我覺得你們現在還可以不要有目的,不要接觸社會,也不要管金像獎這種東西。你沒有得到金像獎,沒有飯吃,都還是一樣可以搞藝術,這才是人生的方向。

我發現很多年輕人做藝術,以電影這個行業來講,多數年輕人的電影,包括很多成名的導演,他們是在拍別人的電影,是movie about movie,而不是about life,不是在拍人生,直入人生的最底層,跟真實的人做交流,而是從別的電影得到印象去重組。學生因為還很年輕,還沒有真的話要講,還在為賦新詞強說愁,以你的幻想你的才氣把它發展出來,但這還不是真正的作品,因為你還沒體會人生,所以你還在學習、還要體驗人生,你對這個世界有什麼話要說,才是最重要的,你們在學校要好好的吸收這些。

創作是很私密很內在的,它像怪獸一樣, 你要知道怎麼和它共存榮
曾壯祥:現在很多導演並非電影科班出身的,李安導演可不可以給同學一些建議,作為一個科班出身的學生有什麼優點?

李安:最大的優點不是電影,而是戲劇。若真要走這條路,希望大學不要讀電影,電影沒什麼好讀的。像成龍、洪金寶,他們腦筋比我們讀書的靈活得多,我們讀書把腦子都讀壞了,電影有很多是常識,還有電影感,電影感是天生的。

科班出身有什麼好處?我們知道它的歷史,知道它的來路,所以我們比較快,他們可能要摸索,跌跌撞撞很多年,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要怎麼讓這些東西運作,可是我們馬上就能告訴你,我們省很多路,在這個省力的路程中,減少了很多需由挫敗中學習的東西。

另外,讀書人臉皮比較薄,為什麼很多學理論的後來沒辦法拍電影?因為他學到很多他不能做的事,卻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學語言比我們快,因為不怕出醜。讀書人會眼高手低,這是劣勢。很多電影技巧我是在當導演的時候學的,一邊指導一邊學,現學現賣,但我有一個老本就是我會導戲,因為我以前在學校演了很多戲。

看電影的時候,有另外一種心路歷程,你可以在電影系學到,這個是什麼樣的片型?觀眾心裡怎樣反應?每一種片型都不一樣,都有公式,不是你丟進去,觀眾就會認同。你要表達的概念觀眾可能看不懂或沒辦法體會,因為你沒有鋪陳在一個軌道上,這個軌道可以自己設立,也要留意前人是怎麼設立的,觀眾看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心路歷程。學生電影可以不要管這些,但畢業後就會面對片型和觀眾欣賞慣性的問題,這是電影系可以教的,這些東西會讓你們比成龍他們學得快,他們也學,但他們從固定的類型片裡頭學,所以要翻新是比較困難的,但我們可以適應,因為我們知道原則性,就像數學,演算是很慢的,但知道定理、定律,先學了再去算,速度比較快,這是我們的優勢。

我還鼓勵電影系的學生除了自由創作以外,了解自己是怎麼回事對你們的心智開發也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創作跟生活是不一樣的環境,創作是很私密很內在的,你要勇敢去摸它,它像怪獸一樣,你要知道怎麼去處理它,怎麼和它共存榮,跟它共同生活。一個內在,一個外在,常常這二個東西是相反的,像我拍電影,角色的個性和人生裡的個性是非常不同的,這些你要學會怎樣去觸摸它,怎樣啟發它,跟它相處。

作品發表後你會聽到同學的反應,可能你很受喜愛,也可能很受大家討厭,或者很不被了解,從同學、老師的回應裡,你學會怎樣經營跟人的關係,這些對你們來講,我覺得是最重要的。這個經營好,就不會像白癡一樣,出去被人家打就不想動了。這個養成以後,就是你的底蘊,是陪你活一輩子的,大家在學校是養成教育,只是開始。

我入行十五年,看到的也不少了,在這裡舉個例子,我看到很多導演,包括成名的導演,拍了

直到第四部電影後,才想到電影要和觀眾講講話  讓演員退後一點
朱全斌:李導演在學生時代也跟各位一樣拍過短片,那時拍過一部《星期六下午的懶散》,拍的是想做鷺鷥的風箏,怎麼想飛都飛不起來,背後有個隱喻,隱喻夢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剛才李導演說純真年代,不要為功利而拍,可是學生生活經驗缺乏,拍什麼呢?他們對未來有一種不確定的不安全感、焦慮感,我看到有二種學生,有一些人會拍點類型片的作品,試圖結合商業的元素,但也有一些人誠實面對自己人生經驗的缺乏,因而不喜歡說故事,就只是表現一種情緒,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跟新電影受到批評的現象一樣,根本沒有故事。不曉得李導演覺得他們這麼年輕,在大學裡要創作,要拍什麼呢?

李安:拍什麼東西我不能跟他們講,一定是要從他自身出來的。不過我從我們的文化養分來講,我們的教養裡,跟西方比,確實有一些地方比較差。我希望你們這一代能補足在我這一代比較弱的,也就是不太會作敘事、線性的發展,我們也不太鼓勵這種訓練,就是過去所謂的起承轉合。我常常發覺,武俠小說或者經典小說,很多有意思的,到後來不了了之,沒有辦法收尾,它的結構性不強。至於電影,拍到兩個鐘頭,絕大部分是靠結構或者解構,從結構裡去解構,在每個環結裡把它填足,這是我們過去教育比較少的,而變成原地打轉,一個小東西不斷擴張,自我不斷擴張,所以現在電影,很多吶喊,很多奔跑,很多無奈,瘋狂的樣子,包括我們很多文化、社會,跟政治現象,搞得大家快瘋了,像我弟弟住在台灣比我住在美國火氣大很多。

說實在的,我們的文化一直在退步,我覺得我們對不起年輕朋友們,譬如政治,加上很多原因,把我們在華人世界裡的強項,自己把它丟掉了,我覺得很對不起學生輩、孩子輩,包括我自己的小孩。

每一樣東西,要突破它的話,要先了解它,我覺得我們的了解還不夠,包括每一個片型的結構,它的線性發展,這個可以從小說學習,也可以從一般電影上學習,戲劇裡面不太多,可是戲劇可以學習它的戲劇感,每一場戲都有它的起承轉合,有它的beginning - middle - end,我們常常是有beginning,沒有end,或是沒有middle。每一個轉折的地方有很多訣竅,這個東西我覺得在學校就要開始學了,學了可能不用,你覺得還是自己比較偉大,可以,等你出去面對它時,你會慢慢反省,慢慢學習。

我一直過了四十幾歲才想到有時要變一下,我當學生時一直乖乖的學,任何一個故事我都想起承轉合,再從裡面慢慢去破,因為那時我主要的興趣是拍演員的臉,一直拍到第四部電影後,才想到電影要和觀眾講講話,讓演員退後一點,因為一般觀眾,是看兩個鐘頭,不是看五分鐘,他最能盯著看的人的臉,就是他自己,你要幫他在腦筋編織故事,其實他是在看他自已,不是在崇拜你。

文化是一種鬥爭,歷史是贏的人在寫
朱全斌:李導演跟我和曾老師都是四年級的人,我們當學生那個時代和現在學生不一樣,比較接受傳統的價值觀,比如像堅持、節省這樣的價值。就我了解,李導演當初在當兵時碰過「兵變」問題,不知後來是不是變成李導演創作的養分。另外,草莓族的學生不太能夠接受批評,當然我們上課會多鼓勵,可是光鼓勵不批評的話,學生也學不到東西,批評重一點又會造成他們的傷害。李導演過去十五年拍片的經歷並不是這樣順利,拍過很多片子,也面對很多批評,包括這次《斷背山》有很多團體,比如衛道人士抗議,《臥虎藏龍》在大陸也受到一些批評,說是給西方人看的中國片。遇見這樣的批評,或是人生低潮時,怎麼去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

李安:堅持是一種本能,以前我們爸爸、老師比較兇,我們的抗壓性比較強,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很能受氣,我抗壓時也不會跟大家爭執,君子報仇三年不晚,過了三年我的一個片子出來讓他shut up,但讓他shut up以後,又會有新的抗議,大概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你不可能取悅每個人。剛才你講到衛道人士抗議《斷背山》,但也有開明人士覺得不夠開明。

最重要的,還是要拍我想拍的,很真誠地表現我原來想要做的,大家的反應也要注意,但到了某個程度,我就放棄了,我不可能討好他們,我也不需要討好他們。

並不是說討好不必要,因為你需要和平共處,因為片子要上演,不僅觀眾,光是和工作人員相處就會聽到不同的意見,有些好的可以容納在內,有容乃大,為什麼不呢?像《臥虎藏龍》,很多人有意見,但我覺得雖千萬人吾往矣。我覺得這個世界常常外行批評內行。我到海外,你說我是龍的傳人也好,說我是封建餘孽也好,如果我不留下一點聲音,將來大家以為中國就是那個樣子,所以我要拍《臥虎藏龍》,但破壞中國文化沒有比中國人更厲害的,那我寧願拍給老美看,他不會說他不懂,他至少心裡還有一個幻想,覺得人是可以飛起來的。

《臥虎藏龍》在台灣受到很大的歡迎,當然也有批評,有些事情是我沒有辦法的,比如周潤發我把他打死,國語還是講那樣子,以前老廣說官話就是那個樣子,可是大家壞東西看多了,配音聽多了,你把真東西給他,他反倒受不了,覺得很好笑。我拍以前就曉得這個,我做死了就是這樣子,叫我再來一次,我還是做同樣的傻事情,因為這是我要堅持的。

現在情勢變了,將來念電影的出來,面對的是大陸市場,台灣市場是絕對不夠的,這是現實,你們必須和華人市場結合。文化是一種鬥爭,歷史是贏的人在寫,所以希望大家是贏的這一邊。我們這一代是跟他們文革那一代鬥的,所以我們有很大的優勢,他們是被摧殘的我們是被教育的,但現在你們是被摧殘的,他們是被教育的。我們現在還占了一點優勢,再過幾年就會是劣勢,加上地方又小,你們真的是很困難的。

面對西方,你們要注意共通的語言、要注意固有的特色,西方強的東西你們一定要去學、去發展,不是光吶喊、講一些沒有營養的話。弱的部分要補強,強的東西不要丟掉,要繼續,讓它更強,這樣我們才有競爭力。現在已是global了,以前我剛到美國,連蔥都買不到,看到蔥都要流眼淚了,再過幾年看到豬肚都出來了,現在老美吃東西比你還要精,他們都懂了。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你們面對的社會跟我們不一樣,你們出來後也不一樣,我只能把我經驗中重要而不會變的部分告訴你們。將來世界愈來愈小,中心與邊緣的分界愈來愈小。

唯一貫穿電影的是 個性中比較壓抑的部分
曾壯祥:李導演談到全球化,我們看一下李導演拍片的片單就可以知道,包含很多地區的文化,面對不一樣的文化衝突時,是怎樣吸收、了解,然後放到電影裡去。還是有一貫的想法在貫穿這些作品?

李安:唯一貫穿的是我個性中比較壓抑的部分。個性壓抑、從小聽話的好學生,有壓抑的元素比較會做。這個壓抑跟戲劇很有關係,因為我很喜歡戲劇,從以前學校演戲、去美國學西洋戲劇,我覺得壓抑使有些東西不能發揮,它的戲劇性就很強,這部分是我比較喜歡、擅長的。

因為壓抑,不能暢所欲言,在過去那個時代,很自然就會拐彎抹角,所謂的「符號」就比較厲害,明喻、暗喻,我們中國人不必教就會了,自然就比老美強,因為嘴上不能講,我們的影像就比老美強,影像、聲光這種旁敲側擊的東西是很電影的,這是我們的強項。

拍電影是team work,職位上我是導演,可是我有一段很長的學習期,這個東西不是一來就會了,或有什麼妙方,原則就是你要虛心學習,要把過去的東西擺在一邊,然後在學的時候,有新的發現,它很自然地會跟你過去的文化底蘊、文化的根連在一起。

我看東西有一種習慣,當那個東西跟我不一樣時,就產生創作力,我不必擔心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定要怎麼不一樣,因為我本身就不一樣,所以我盡量去學。比如《理性與感性》的時代背景是前維多利亞期,喬治王朝,我在開拍前先去英國住了六個月,一點一滴地學,後來我認識一個研究員,他說他姊姊是專門研究狗的,她說只看過一部電影把所有的狗都搞對了。所以電影裡每一隻狗、一隻豬、一磚一瓦都是我自己去挑出來的。或是《與魔鬼共騎》,南北戰爭就連美國人自己也不太熟悉,可是有一群人瘋狂地一直在演那時代的事、過那時代的生活,但我只經過了一個月,在電影上演出來,我做得比他們還像,這是我的專業。

專業很重要,但我不要成為一個專家學者,我不需要,我只要夠用,我只要人家拿給我好的、壞的,什麼東西在電影上很有效,什麼東西是白做工,這些我能夠分辨出來就可以。最終人家還是看演員演技與故事,人性的共通點、戲劇性。

《理性與感性》時候我學得很慢,因為第一次拍英語片,而且面對的都是很高檔的人,包括我的工作人員拿攝影機方位都比我熟很多,我要向他學,還要駁倒他,真的很吃力。過了那一關,就愈來愈快,我的研究期就愈來愈短,我知道有些可以省點力,我也慢慢覺悟有些東西你放上去,觀眾也不關心,你不是在為他上歷史課。說穿了還是專業,我主要是拍電影,電影是一層皮,入木三分就可以,你不必七分八分,三分你要有,那個重心我能分辨就好。另外,要虛心,剛開頭你碰到一個專家,總要受一點氣吧,等學到了以後就不受他的氣了。

最好不要去想個人風格,一想到個人風格,所謂知識障、心魔就產生
朱全斌:剛才李導演說的,虛心、做研究的重要之外,我覺得滿重要的一點就是,雖然你的片子代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管是《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但到最後它們都是李安的電影,到底是什麼讓大家覺得那是李安的電影呢?除了剛才導演說的很重視演員的表演,還有故事的衝突性之外,我們可以發現裡面有一些固定出現的主題,也就形成它的特色。比如父子關係,或是文化衝突,重複在很多影片出現,可能導演特別關心,這就牽涉到創作者是否自我了解他關心什麼,我閱讀李導演的傳記,他曾提到,懵懵懂懂念大學的時候,他看了一部《畢業生》,給他很大的震撼,裡面所謂對體制的衝撞,這個精神對他來說是一新耳目,所有後來的片子都可以看到這個特色,每一部片都想衝撞一點什麼,比如舊的體制,所以是不是除了生活經驗之外,應該透過某些方法,例如透過某部啟蒙的電影或其他藝術作品,幫助自己找到自己是怎樣的一個創作者,自己關心什麼樣的題材或什麼樣的主題,這對形成個人風格是不是很重要?應該用什麼方法去達到?

李安:對我來說,最好不要去想個人風格。一想到個人風格,所謂知識障、心魔就產生,個人的東西反而發揮不出來。我誠心地講,風格是讓那些沒有風格的人去擔心的。我覺得風格要想,因為你接到一部片,有些東西要統一,細節調整一下,我拍片是從劇本的構想,每個環節,每個演員的表情,一直到最後觀眾聽到的聲音,音樂、音符,我都盡力做。

電影不是人生,要兩個鐘頭可以講完,所以要有一個人用他的想像與視角把它統一,讓兩個小時可以講清楚,將主題發揮出來。做這個工作時非常辛苦,不是每個環節都是我的專業由我去做,我是在做領導統御的工作,要控制工作人員,不然就變成五部電影,兩百部電影,而不是一部電影了。

每部片都嘔心瀝血,都是當時最想做的,很自然的它就是李安式的電影
李安:在這個過程裡,每一個環節都要用心,很自然的就形成李安式的電影,跑不掉的。因為我拍的都是我喜歡的題材,不是說我拍了《喜宴》紅了,所有同志喜劇交給我我都拍,我只是在交貨,我不是這樣的導演,每部片都是嘔心瀝血,是當時我最想做的,那很自然的它就是李安的電影。有些規則我要注意,有些東西我可以出格,因為李安可以這樣做,別人不可以這樣做,這只是李安的電影。

你剛剛講到兩件事,一個是貫穿的主題,另外一個是主題的突破,像演員一樣,突破就是演一個瘋子、一個壞蛋、一個革命青年,一直在換角色。我希望像看風景一樣,每次到一個地方,去遊玩、去冒險。這個突破是我自己訂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我過去沒有做過的。你剛講到所以會變成李安電影的特質,比如說像壓抑、時間變化、父親,這些都是我不喜歡我自己的部分,我進入到那個世界,是我自己想像的模樣,包括父親、壓抑,都是我希望擺脫可是擺脫不掉的。

有些東西我是永遠沒有打敗過的,比如說壓抑、父親,一直在變形,可是它還是父權的問題,不是母親的問題,我小時候不曉得受過了什麼,到《斷背山》裡也還是有父親的影子,但那是人家寫的故事不是我寫的。時間是一直在變化的,我們一直想抓到一個主義,一個信仰,可是它最終會背叛你,就像中文講的「易」,「易」有三個意思,一個就是變,一個就是不變,還有一個是簡易,很簡單的道理告訴你,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什麼東西都在變,這個可能跟我的成長環境有關,我小時候相信反攻大陸,怎麼後來不是這麼一回事。

朱全斌:時間已延長半小時,但是永遠都不夠,李導演對每一個問題都誠懇地回答,我相信大家得到很多啟發,最後要提一個小插曲來作為今天的結束:記得李安導演剛拍完《理性與感性》時,李伯伯跟李安導演有過一段對話,李伯伯對李安說,你這樣拍到五十歲大概就可以拿到奧斯卡了,他非常有預知能力,可是後面還有一句話,他說到時候你就退休去學校教書吧。今天李導演到這裡幫我們上了這麼好的一堂課,也算是實現了父親的心願,希望這只是開始,不是結束,以後李導演有機會還可以親臨,再給我們指導。

 
轉自聯合報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自:http://www.afi.com/Docs/tvevents/pdf/movies100.pdf
尚有其他AFI’S 100 YEARS...100 LISTS系列,可瀏覽http://www.afi.com/tvevents/100years/100yearslist.aspx


This is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list of the 100
Greatest Movies, selected by AFI's blue-ribbon
panel of more than 1,500 leaders of the American
movie community.

1.CITIZEN KANE (1941)
2.CASABLANCA (1942)
3.GODFATHER, THE (1972)
4.GONE WITH THE WIND (1939)
5.LAWRENCE OF ARABIA (1962)
6.WIZARD OF OZ, THE (1939)
7.GRADUATE, THE (1967)
8.ON THE WATERFRONT (1954)
9.SCHINDLER'S LIST (1993)
10.SINGIN' IN THE RAIN (1952)
11.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
12.SUNSET BOULEVARD (1950)
13.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THE (1957)
14.SOME LIKE IT HOT (1959)
15.STAR WARS (1977)
16.ALL ABOUT EVE (1950)
17.AFRICAN QUEEN, THE (1951)
18.PSYCHO (1960)
19.CHINATOWN (1974)
20.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21.GRAPES OF WRATH, THE (1940)
22.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23.MALTESE FALCON, THE (1941)
24.RAGING BULL (1980)
25.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26.DR. STRANGELOVE (1964)
27.BONNIE & CLYDE (1967)
28.APOCALYPSE NOW (1979)
29.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1939)
30.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1948)
31.ANNIE HALL (1977)
32.GODFATHER PART II, THE (1974)
33.HIGH NOON (1952)
34.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
35.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
36.MIDNIGHT COWBOY (1969)
37.BEST YEARS OF OUR LIVES, THE (1946)
38.DOUBLE INDEMNITY (1944)
39.DOCTOR ZHIVAGO (1965)
40.NORTH BY NORTHWEST (1959)
41.WEST SIDE STORY (1961)
42.REAR WINDOW (1954)
43.KING KONG (1933)
44.BIRTH OF A NATION, THE (1915)
45.STREETCAR NAMED DESIRE, A (1951)
46.CLOCKWORK ORANGE, A (1971)
47.TAXI DRIVER (1976)
48.JAWS (1975)
49.SNOW WHITE & THE SEVEN DWARFS (1937)
50.BUTCH CASSIDY & THE SUNDANCE KID (1969)
51.PHILADELPHIA STORY, THE(1940)
52.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
53.AMADEUS (1984)
54.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30)
55.SOUND OF MUSIC, THE (1965)
56.M*A*S*H(1970)
57.THIRD MAN, THE (1949)
58.FANTASIA (1940)
59.REBEL WITHOUT A CAUSE (1955)
60.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61.VERTIGO (1958)
62.TOOTSIE (1982)
63.STAGECOACH (1939)
64.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65.SILENCE OF THE LAMBS, THE (1991)
66.NETWORK (1976)
67.MANCHURIAN CANDIDATE, THE (1962)
68.AMERICAN IN PARIS, AN (1951)
69.SHANE (1953)
70.FRENCH CONNECTION, THE (1971)
71.FORREST GUMP (1994)
72.BEN-HUR (1959)
73.WUTHERING HEIGHTS (1939)
74.GOLD RUSH, THE (1925)
75.DANCES WITH WOLVES (1990)
76.CITY LIGHTS (1931)
77.AMERICAN GRAFFITI (1973)
78.ROCKY (1976)
79.DEER HUNTER, THE (1978)
80.WILD BUNCH, THE (1969)
81.MODERN TIMES (1936)
82.GIANT (1956)
83.PLATOON (1986)
84.FARGO (1996)
85.DUCK SOUP (1933)
86.MUTINY ON THE BOUNTY (1935)
87.FRANKENSTEIN (1931)
88.EASY RIDER (1969)
89.PATTON (1970)
90.JAZZ SINGER, THE (1927)
91.MY FAIR LADY (1964)
92.PLACE IN THE SUN, A(1951)
93.APARTMENT, THE (1960)
94.GOODFELLAS (1990)
95.PULP FICTION (1994)
96.SEARCHERS, THE (1956)
97.BRINGING UP BABY (1938)
98.UNFORGIVEN (1992)
99.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1967)
100. YANKEE DOODLE DANDY (1942)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必看150部電影

外語電影100部:(編號/中文片名/英文片名/導演/年代/國家)
1.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大衛.格里菲斯D. W. Griffith/1915/美國
2.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 羅勃.韋恩Robert Wiene/1919/德國
3.北方的南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羅伯特.佛拉哈迪R.J Flaherty/1920/美國
4.貪婪(Greed) 馮.史楚漢姆Erich von Storheim/1925/美國
5.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 謝爾蓋.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1925/蘇俄
6.將軍號(The General) 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1927/美國
7.大都會(Metropolis) 佛列玆.朗Fritz Lang/1927/德國
8.母親(Mother) 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1926/蘇俄
9.拿破崙(Napoleon) 阿貝勒.岡斯Abel Gance/1927/法國
10.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 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1929/西班牙
11.聖女貞德受難記(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卡爾.德萊葉Carl Dreyer /1928/丹麥
12.十月(Oktyabr) 謝爾蓋.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 /1927/蘇俄
13.持攝影機的人(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迪吉加.維托夫Dziga Vertov/1929/蘇俄
14.藍天使(Der Blaue Engel) 約瑟夫.馮.史登堡 Josef von Sternberg/1930/德國
15.城市之光(City Lights)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931/美國
16.吸血鬼(Nosferatu) 穆瑙F.W.Murnau /1922/德國
17.摩登時代(Modern Time) 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1936/美國
18.意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 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1936/德國
19.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 尚.雷諾Jean Renoir/1937/法國
20.奧林匹亞(1&2)(Olympische Spiele, 1936) 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1938/德國
21.遊戲規則(Regle du jeu, La) 尚.雷諾Jean Renoir/1939/法國
22.日出(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 穆瑙F.W.Murnau /1939/德國
23.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維多.佛萊明Victor Fleming/1939/美國
24.驛馬車(Stagecoach) 約翰.福特John Ford/1939/美國
25.大國民(Citizen Kane) 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1941/美國
26.北非諜影(Casablanca) 麥可.寇帝斯Michael Curtis/1942/美國
27.天堂的小孩(上.下)(Les Enfants du Paradis) 馬塞勒.卡內Marcel Carne/1945/法國
28.不設防城市(Roma, Cita Aperta) 羅伯特.羅塞里尼Roerto Rossellini/1945/義大利
29.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 維多里奧.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1948/義大利
30.大地在波動(Terra trema: Episodio del mare, La) 盧契諾.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1948/義大利
31.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卡洛.李Carol Reed/1949/英國
32.羅生門(Rashomon) 黑澤明Akira Kurosawa/1950/日本
33.生之慾(Ikiru) 黑澤明Akira Kurosawa/1952/日本
34.禁忌的遊戲(Jeux Interdits) 雷尼.克來曼Rene Clement/1952/法國
35.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 史丹利.杜寧Stanley DonenGene Kelly/1952/美國
36.日正當中(High Noon) 佛烈.辛尼曼Fred Zinnemann/1952/美國
37.東京物語(Tokyo monogatari) 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1953/日本
38.雨月物語(Ugetsu monogatari) 溝口健二Kenji Mizoguchi/1953/日本
39.七武士(Shichinin no samurai) 黑澤明Akira Kurosawa/1954/日本
40.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 伊力.卡山Elia Kazan/1954/美國
41.後窗(Rear Window)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1954/美國
42.浮雲(Ukigumo) 成瀨巳喜男Mikio Naruse/1955/日本
43.大路之歌(大地之歌)(Song of the Road)大路之歌(大河之歌)(The Unvanquished)
大路之歌(大樹之歌)(The World of Apu,) 薩雅吉.雷Satyajit Ray/1955/1957/1959/印度
44.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 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1955/美國
45.我的舅舅(Mon Oncle) 賈克.大地Jacques Tati/1958/法國
46.巨人(Giant) 喬治.史帝文斯George Stevens/1956/美國
47.暴雨將至(Before the Rain) 米柯.曼徹夫斯基Milcho Manchevski/1994/馬其頓
48.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 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1957/瑞典
49.第七封印(The Seven Seal) 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1957/瑞典
50.灰燼與鑽石(Popiol I Diament) 安德烈.華依達Andrzej Wajda/1958/波蘭
51.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 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1959/法國
52.四百擊(The 400 Blows) 法蘭索瓦.楚浮Francois Truffaut/1960/法國
53.斷了氣(A Bout de Souffle) 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1960/法國
54.驚魂記(Psycho)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1960/美國
55.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羅勃.懷斯Robert Wise/1961/美國
56.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 菲特瑞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1960/義大利
57.薇莉狄亞娜(Viridiana) 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1961/西班牙
58.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in Marienbad) 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1961/法國
59.夏日之戀(Jules and Jim) 法蘭索瓦.楚浮Francois Truffaut/1962/法國
60.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大衛.連David Lean/1962/英國
61.慾海含羞花(L’eclisse)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1962/義大利
62.八又二分之一(8 1/2) 菲特瑞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1963/義大利
63.大路(La Strada) 菲特瑞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1954/義大利
64.馬太福音(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比爾.波羅.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1964/義大利
65.假面(Persona) 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1966/瑞典
66.安德烈‧盧布烈夫(Andrei Rublyov) 安德列.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69/蘇聯
67.青樓怨婦(Belle de Jour) 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1967/西班牙
68.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亞瑟.潘Arthur Penn/1967/美國
69.春光乍現(Blowup)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67/義大利
70.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1968/美國
71.露西雅(Lucia) 漢姆.貝托索拉斯Humberto Solas/1969/古巴
72.焦點新聞 (Z) 康斯坦丁.科斯塔.加華斯Costa-Gavras/1969/法國
73.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1979/美國
74.發條橘子(Clockwork Orange) 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1971/美國
75.魂斷威尼斯(Morte A Venezia) 盧契諾.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1971/義大利
76.教父(Godfather) 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1972/美國
77.天譴(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華納.荷索 Werner Herzog/1973/德國
78.哭泣與耳語(Cries and Whispers) 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1972/瑞典
79.鏡子(Mirror) 安德列.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75/蘇聯
80.感官世界(Ai no Corrida) 大島渚Nagisa Oshima/1976/日本
81.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馬丁.史科西斯Martin Scorsese/1976/美國
82.安妮霍爾(Annie Hall) 伍迪.艾倫Woody Allen/1977/美國
83.星際大戰(Star Wars) 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1977/美國
84.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1982/美國
85.鄉愁(Nostalghia) 安德列.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83/蘇聯
86.巴黎‧德州(Paris, Texas) 文.溫德斯Wim Wenders/1984/德國
87.情事(L’Aventura)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85/義大利
88.綠光(The Green Ray) 艾力.侯麥Eric Rohmer/1986/法國
89.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s My Friend’s Home) 阿巴斯.凱洛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1987/伊朗
90.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 文.溫德斯Wim Wenders/1987/德國
91.霧中風景(Landscape in the Mist)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1988/希臘
92.十誡(1~5)(Dekalog) 古玆托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1988/波蘭
93.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昆汀.塔倫堤諾Quentin Tarantino/1994/美國
94.地下社會(Underground) 艾米爾.庫斯多利卡Emir Kusturica/1995/南斯拉夫)
95.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2000/丹麥
96.迷魂記(Vertigo)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1958/美國
97.搜索者(The Searchers) 約翰.福特John Ford/1956/美國
98.侯麥的四季故事(Tales of Four Seasons) 艾力.侯麥EricRohmer1990/1992/1996/1998/法國
99.日以繼夜(Day for Night) 法蘭索瓦.楚浮Francois Truffaut/1973/法國
100.鬼店(The Shining) 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1980/美國

華語電影50部:(編號/中文片名/導演/年代)
1.小城之春/費穆Mu Fei/1948
2.恐怖份子/楊德昌Edward Yang/1986
3.梁山伯與祝英台/李翰祥Hon Cheung Lee/1963
4.喜宴/李安Ang Lee/1993
5.童年往事/侯孝賢Hsiao-hsien Hou/1985
6.阿飛正傳/王家衛Kar-wai Wong/1990
7.悲情城市/侯孝賢Hsiao-hsien Hou/1989
8.愛情萬歲/蔡明亮Ming-liang Tsai/1994
9.俠女/胡金銓King Hu/1969
10.黃土地/陳凱歌Kaige Chen/1984
11.龍門客棧/胡金銓King Hu/1966
12.玉卿嫂/張毅Yi Chang /1984
13.馬路天使/袁牧之/ Mu-jih Yuan /1937
14.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帽子/蘋果的滋味/
侯孝賢Hsiao-hsien Hou曾壯祥Zhuang Xing Zeng萬仁Wan Jen/1983
15.油麻菜籽/萬仁Wan Jen/1984
16.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Edward Yang/1991
17.倩女幽魂/程小東Siu-Tung Ching/1987
18.小畢的故事/陳坤厚Kun-Ho Chen /1983
19.秋決/李行Hsing Lee/1972
20.海上花/侯孝賢Hsiao-hsien Hou/1998
21.董夫人/唐書璇/1970
22.十字街頭/沈西苓Xiling Shen /1937
23.母親三十歲/宋存壽/1973
24.紅高粱/張藝謀Yimou Zhang/1987
25.風櫃來的人/侯孝賢Hsiao-hsien Hou/1983
26.稻草人/王童Wang Tone/1987
27.養鴨人家/李行Hsing Lee/1965
28.背靠背‧臉對臉/黃建新Jianxin Huang/1994
29.再見阿郎/白景瑞Ching-Zue Bai/1969
30.阮玲玉/關錦鵬Stanley Kwan/1992
31.春光乍洩/王家衛Kar-wai Wong/1997
32.重慶森林/王家衛Kar-wai Wong/1994
33.破曉時分/宋存壽/1968
34.大路/孫瑜Yu Sun /1935
35.霸王別姬/陳凱歌Kaige Chen/1993
36.光陰的故事/楊德昌Edward Yang/1983
37.海灘的一天/楊德昌Edward Yang/1983
38.戲夢人生/侯孝賢Hsiao-hsien Hou/1993
39.藍風箏/田壯壯Zhuang-zhuang Tian/1993
40.英雄本色/吳宇森John Woo/1986
41.精武門/羅維Wei Lo/1972
42.戀戀風塵/侯孝賢Hsiao-hsien Hou/1986
43.冬暖/李翰祥Hon Cheung Lee/1981
44.胡越的故事/許鞍華Ann Hui/1981
45.胭脂扣/關錦鵬Stanley Kwan/1987
46.臥虎藏龍/李安Ang Lee/2001
47.蚵女/李行Hsing Lee/1964
48.老井/吳天明Tian-Ming Wu/1986
49.花樣年華/王家衛Kar-wai Wong/2000
50.甜蜜蜜/陳可辛Peter Chan/1996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如何7天內成為一個有深度的觀影人--大陸經驗

發表時間:2001-11-16

文章出處︰凱迪網路影視批評

前言:從台灣大學生過去的不看國片,到現在的各類XX影展,痛斥商業電影,台灣知識份子就要在看電影這件事上表現菁英身分,這是大眾媒體興起後的必然現象,同樣的階級形成與分化也在大陸出現。以下這篇則是大陸經驗。但是也可以由本文看出,觀影人本身的反思性與能動。
 

非完全電影筆記:現在流行看電影
  小報稱,現在流行看電影。雖然炒賣的是那本資深觀影者不屑的“中國影迷第一刊”,但好歹也看準了一個熱點,算得上觸覺敏銳。以前有所謂文學青年,現在則不乏電影青年。眼見街邊報攤上電影雜誌的種類越來越多,連擺地攤的都要進幾張翻版碟來湊熱鬧。有此薰陶,恐怕過不了太久,上廁所都會遇到幾位電影青年。

  可歎的是,這股電影熱基本上不關中國電影的屁事。現在不論哪一國的電影似乎都能買到(管它是什麽版本),唯缺近幾年一些“牆裏開花牆外香”的大陸導演作品。原因固然很多,但中國的普羅大衆始終無緣得見本土導演的佳作,也只能說是中國電影的宿命。

  不扯複雜了,接著談電影青年。就像文學青年不等於作家詩人,電影青年也不是指專業電影人,而是一幫喜歡看電影、談電影並且躍躍欲試拍電影的年輕愛好者。現在什麽都講品味,看電影也未能免俗。在愛好者之間,你看什麽電影,怎樣看電影,恐怕就像你開什麽車,經常在哪個餐廳吃飯那麽重要。電影青年一般不太富裕,但又不乏小資情調,所以品味就好比你的身家,決定了你在某個愛好者小圈子內的地位。也幸好,廉價的盜版屢禁不絕,否則看電影豈不成了富人的特權。

  以下,筆者權充“假老練”,以資深僞影迷的身份,向初入門的電影青年提供一些訣竅,教你在這個假字當頭的社會,如何扮演一個“有品味”的“高級影迷”。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之功效與江湖上教人厚黑教人奸詐教人玩婆娘偷漢子的實用文章近似,唯願真影迷不要對號入座咆哮如雷,僅以遊戲心態一旁冷冷觀之。

  首先說說初涉影事的電影青年之頭號大忌,即逢人便說自己喜歡好萊塢。殊不知此言一出,猶如自動向對方暴露你的死穴。你可能尚未反應過來,就已經被真影迷在意念中將你當場處決。所以,得體的說法應爲,我也看美國片,不過只愛看Sundance一類的獨立製作。再有,考慮到民間高昂的反帝情緒,不妨乘機大罵一通美國文化霸權主義或搬出後殖民主義等術語,展示一下你的愛國情懷。罵完之後,最好提提伊朗電影(只可惜伊拉克電影太不爭氣,否則更有說服力),並可舉出以下例子:那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竟然不頒給《天堂的孩子》,完全是評委對第三世界人民的歧視。

  最好少講你愛看韓國片。吃韓國菜絕對沒有品嘗日本料理高雅。韓流終究會過去的,就衝他們的電影越拍越做作,相信我的判斷。要多談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或大島渚,下面的一些參考辭彙可用來描述他們的風格:崇高、人性、悲劇(適用於黑澤明);簡約、角度、淡雅(適用於小津);情欲、性愛、死亡(適用於大島渚)。記住,北野武太多人看太多人談了,一說便俗。

  突然大讚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電影,一定別忘了提提《小城之春》,雖然你未必看過,雖然你看過了未必覺得多好。

  記熟伯格曼、塔可夫斯基、安東尼奧尼等大師的代表作。看不懂不要緊,趕緊找幾篇外科手術式的影評學習學習。管他三七二十一,必須裝著喜歡他們,否則會被真影迷瞧不起。

  對王家衛嗤之以鼻(哪怕你和小情人私底下無限沈迷於他的小資情調),因爲有些文章已看他不順眼。千萬別跟人提張曼玉的那幾套旗袍,這太淺薄。

  擡出周星馳有點冒險。但據說很多行家也喜歡,所以要看人說話,隨機應變。如對方顯露鄙薄之意,最好改口說你還是真的喜歡伍迪‧艾倫(雖然你根本不知道伍迪在嘮叨些什麽)。

  現在還談《三色》、《雲上的日子》已太矯情,因爲通俗電影讀物都有不少作者手捏高倍放大鏡在一個勁地分析解剖,且圍觀者衆。避開這個話題。

  懂點英文最好。程度高低不是問題。與內行聊起非英語片非漢語片,一定要說你只看英文字幕,因爲中文字幕翻譯得真他媽糟糕,順便再罵罵盜版那幫人沒文化。如粗通其他語言更佳,譬如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甚至越南語老撾語以及鮮爲人知的小國語言。對人說你連英文字幕都不看,直接聽原文,保證對方五體投地。

  少抽幾盒煙,咬咬牙買幾本電影論著。毋須細看正文,翻翻目錄便可(更省錢的方法是站在書店胡看一氣)。留心那些專業術語,派得上用場的。

  不要說自己經常去電影院,那是俗人才去的地方(至少中國如此),況且現在一張DVD只相當於一斤上等豬肉的價格。切記資深影迷都是在家看碟,最起碼也是出席小衆觀影會。你上電影院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要追星,要追導演。

  經常聲稱自己想買部DV來玩。牢記現在圈子內那幾位玩DV玩出一點名堂的人名。

  情色片是大熱,雅俗不避,很多電影雜誌和電影網站都有專輯。可與任何自稱影迷的人談論這個話題,但要小心,因爲情色片和色情片有天壤之別,譬如對初次相識的玉女就決不能談色情片,更不可一同觀賞,否則你的下場會像《出租汽車司機》裏的羅伯特‧德尼羅。不過,對玉女可大談特談情色片,如《巴黎野玫瑰》之類(不過“道在屎溺”的帕索裏尼最好避開),先情後色,無往而不勝也。

  最後一招,談到“不舉”的中國電影時,應適當表示對有關部門電影政策的不滿,但爲了你的人身自由,爲了你今後還可以舒舒服服在家看電影,決不可借題發揮(尤其在公衆論壇),扯到其他不相干的問題上去。在這方面,向你推薦王朔,此人堪稱行家裏手。他最懂得哪些物件可以任我撒潑哪些則絕對不可以碰上一下。有興趣者,最好找來他的書認真研讀揣摩。

  該篇破文到此結束。希望初出茅廬的電影青年可以心領神會,信心大增,像我一樣混迹于真影迷的行列中而不被識破了。(轉自電影夜航船)

轉自:http://intermargins.net/Criticism/Movie%20Reviews/2001%20July-Dec/note.htm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the bfi and the Barbican ─the ten most recommended films for children to see:

• Bicycle Thieves (Vittorio De Sica, 1948, Italy)
•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Steven Spielberg, 1982, USA)
• Kes (Ken Loach, 1969, UK)
• The Night of the Hunter (Charles Laughton, 1955, USA)
• Les Quatre Cents Coups (François Truffaut, 1959, France)
• Show Me Love (Lukas Moodysson, 1998, Sw/Dk)
• Spirited Away (Hayao Miyazaki, 2001, Japan)
• Toy Story (John Lasseter, 1995, USA)
• Where is the Friend's House? (Abbas Kiarostami, 1987, Iran)
• The Wizard of Oz (Victor Fleming, 1939, USA)

Top fifty films for children up to the age of 14
In alphabetical order:

• A Day at the Races (Sam Wood, 1937, USA)
•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Michael Curtiz/William Keighley, 1938, USA)
• Au revoir les enfants (Louis Malle, 1987, France/W.Germany)
• Back to the Future (Robert Zemeckis, 1985, USA)
• Beauty and the Beast (Gary Trousdale/Kirk Wise, 1991, USA)
• Bicycle Thieves (Vittorio De Sica, 1948, Italy)
• Billy Elliot (Stephen Daldry, 2000, UK/France)
•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Steven Spielberg, 1982, USA)
• Edward Scissorhands (Tim Burton, 1990, USA)
• Etre et Avoir (Nicolas Philibert, 2002, France)
• Finding Nemo (Andrew Stanton/Lee Unkrich, 2003, USA)
• It's a Wonderful Life (Frank Capra, 1946, USA)
• Jason and the Argonauts (Don Chaffey, 1963, UK/USA)
• Kes (Ken Loach, 1969, UK)
• The Kid (Charles Chaplin, 1921, USA)
• King Kong (Merian C.Cooper/Ernest B.Schoedsack, 1933, USA)
• Kirikou et la sorcière (Michel Ocelot, 1998, France/Belgium/Luxembourg)
• La Belle et la bête (Jean Cocteau, 1946, France / Luxembourg)
• Le Voyage dans la lune (Georges Melies, 1902, France)
• Les Quatre cents coups (Francois Truffaut, 1959, France)
• Monsieur Hulot's Holiday (Jacques Tati, 1953, France)
• My Life as a Dog (Lasse Halstrom, 1985, Sweden)
• My Neighbour Totoro (Hayao Miyazaki, 1988, Japan/USA)
• The Night of the Hunter (Charles Laughton, 1955, USA)
• Oliver Twist (David Lean, 1948, UK)
• The Outsiders (Francis Ford Coppola, 1983, USA)
• Pather Panchali (Satyajit Ray, 1955, India)
• Playtime (Jacques Tati, 1967, France/Italy)
• The Princess Bride (Rob Reiner, 1987, USA)
• Rabbit-Proof Fence (Phillip Noyce, 2002, Australia)
•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Steven Spielberg, 1981, USA)
• The Railway Children (Lionel Jeffries, 1970, UK)
• The Red Balloon (Albert Lamorisse, 1956, France)
• Romeo + Juliet (Baz Luhrman, 1996, USA)
• The Secret Garden (Agnieszka Holland, 1993, UK/USA)
• Show Me Love (Lukas Moodysson, 1998, Sweden/Denmark)
• Singin' in the Rain (Stanley Donen/Gene Kelly, 1952, USA)
•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Disney, 1937, USA)
• Some Like it Hot (Billy Wilder, 1959, USA)
• The Spirit of the Beehive (Victor Erice, 1973, Spain)
• Spirited Away (Hayao Miyazaki, 2001, Japan)
• Star Wars (George Lucas, 1977, USA)
• To Kill a Mockingbird (Robert Mulligan, 1962, USA)
• Toy Story (John Lasseter, 1995, USA)
• Walkabout (Nicholas Roeg, 1971, UK)
• Whale Rider (Niki Caro, 2002, New Zealand)
• Where is the Friend's House? (Abbas Kiarostami, 1987, Iran)
• Whistle Down the Wind (Bryan Forbes, 1961, UK)
• The White Balloon (Jafar Panahi, 1995, Iran)
• The Wizard of Oz (Victor Fleming, 1939, USA)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