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愛情決勝點
 
導演:伍迪艾倫 Woody Allen(雙面瑪琳達)
編劇:伍迪艾倫 Woody Allen(雙面瑪琳達)
演員:強納森雷斯梅爾 Jonathan Rhys-Meyers(我愛貝克漢)、史嘉蕾裘哈森 Scarlett Johansson(絕地再生)、艾蜜莉莫提梅 Emily Mortimer(烈火亞當)、馬修古迪 Matthew Goode(第一千金歐遊記)、布萊恩考克斯 Brian Cox(神鬼認證)、魯伯潘瑞瓊斯 Rupert Penry-Jones(關鍵時刻)
英文官方網站:DreamWorks.com/MatchPoint
中文官方網站:http://www.pandasia.com.tw/matchpoint

選角佳,都是很優秀的人,在一起確實像好朋友,而這樣的感情將遭受破滅,才會讓觀眾擔心,投入。

分析案情,決定主角命運的二個警探,好像回到黑白電視時期的英國警探片

復古的鏡頭,很像走復古風品牌。華麗復古風。

片尾的巧妙安排,本以為是主角罪行的重要證物,從另個角度思考卻成為主角脫罪的證明,在最後逆轉所有局勢,精采的反敗為勝。

結局的安排讓影片跳脫道德的辯論,真實人生結果其實不只是道德論,跳出道德邏輯,讓觀眾看到更多可能。

伍迪艾倫自己不演,但是劇本的手法更加洗鍊,嚴謹的邏輯,清楚的架構,看似平凡的安排背後卻極端巧妙。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irected by
Jacques Tati

Writing credits
Jean L'Hôte
Jacques Lagrange

Complete credited cast:
Jacques Tati
.... Monsieur Hulot
Jean-Pierre Zola
.... Monsieur Arpel
Adrienne Servantie
.... Madame Arpel
Lucien Frégis
.... Monsieur Pichard (as Lucien Fregis)
Betty Schneider
.... Betty, Landlord's Daughter


狗狗很可愛,似乎是用來比喻沒有拘束的生活。

法國片確實在美術上非常厲害,服裝與場景的美術精緻又有新意。

常使用全景,很少剪接,似乎想盡量表現真實,也或是不想要限制觀眾觀看的方式。也因此敘事顯得沒有重點,有點冗長。


可見資本主義工廠化生產方式的再現:
• 標準化、自動化、表面化、可調整、按鈕式的、機械化的、單調的、線條分明的、功能性的、整齊的、單一邏輯的、僵化的
• 工廠輸送帶的車輛進行,人彷彿裝在像車子一樣形狀的罐頭產品
• 開車按喇叭,在馬路上吵架,對科技,日常生活事務非常的不靈光

拍攝主角的時候就用另外一種對比:
• 顏色、光線,場景擺設,對光的描繪很像法國的印象派畫風。(對於光影的掌控感到非常的佩服)
• 日常生活小細節的樂趣,沒有預設的思考方式,放鬆自己在生活尋找俯拾即是的樂趣。
• 頑皮的、靈活的、多元的觀看

片中的男孩,則在兩個對比間,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暗示在這兩個邏輯下成長兒童的未來。最後他父親無意的捉弄路人,博得小男孩的歡心,成為整個故事的結局。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百擊Quatre cents coups, Les (1959)

Directed by
François Truffaut

Writing credits
François Truffaut (scenario)
Marcel Moussy (adaptation) ...
Genre: Crime / Drama (more)
Cast overview, first billed only:
Jean-Pierre Léaud
.... Antoine Doinel
Claire Maurier
.... Gilberte Doinel, the Mother
Albert Rémy
.... Julien Doinel
Guy Decomble
.... 'Petite Feuille', the French teacher
Georges Flamant
.... Mr. Bigey
Patrick Auffay
.... René

四百擊,我曾看過一篇引自法國影評家巴贊的論點,形容法國新浪潮的片子強調導演自我風格(作者論),有許多只有導演才懂得意義的元素;接著就以四百擊(the four hundred blows)為例,表示片名令人感到疑惑,影評家彼此間也有不同的解釋。我上網發現有幾種解釋,意義類似,一個是說片名乃法國的俚語,意思是『青春期的強烈叛逆』,另一個也是出自法國諺語,『一個淘氣頑皮的孩子要受到四百次打擊才能消除災難,怯除惡魔,變成健康聽話的兒童。』這兩個都出自大陸網站,另外,美國森諾瑪州立大學網站上的影評是說,an idiomatic French expression for the limit of what anyone can bear;IMDB電影網站的影評則認為是‘Raising Hell'。雖然意見略有不同,但可看出片名的大概意思,也顯示這部片是多麼被受討論。但當然,作者似乎沒有公開的答案,所以其實它真正的意思就不得而知了。

尚皮耶李奧在的處境似乎是由謊言與誤解而來。童年的謊言、現實的謊言、父母的謊言、學校的謊言、社會的謊言所造成的童年的誤解、現實的誤解、父母的誤解、學校的誤解、社會的誤解。裡面的大人逃避責任,而把責任放在一個小孩身上,自我反省的能力有限。這大人的傲慢似乎是日常可見,對兒童的不尊重若發生在一個敏感的小孩身上,那他敏感的天性反而把他逼到絕路,小孩只是種被動的犯錯,而主動者的大人卻以一種近似諷刺的口吻又或是把生活無奈的重擔在兒童身上抒發。

片頭開始,移動的人往前走,而風景則不斷遠離;尚皮耶李奧在遊樂園時,遊戲器材天旋地轉,使遊樂場人影模糊;以及不斷奔跑的畫面。我覺得都把主體以外的場景當作認知世界的情況,風景可能是逐漸消逝的時光,也像是兒童對於世界模糊不清的認知。

片頭音樂本身是愉快的,每次出現都是在尚皮耶李奧有好事情發生的時候,但故事後段在尚皮耶李奧必須偷東西維生時,我覺得似乎是種對生活的無奈轉而對自我的消遣,堅強的最後一道防線,快不快樂都是種無奈。

我不禁想著,過往的童年也有相同的事情發生,我是如何幸運能依靠自己,而一個小孩到底要有什麼條件,才可以自在的生活,在社會的壟罩下成長。競爭失敗的人,可憐又可鄙的神情,因為指摘而有所反省。

最後一個停格的特寫,平面化的照片,彷彿眾多人物的縮影。茫茫大海前的男孩,回頭想要尋找的,童年要尋找怎樣的生活依歸,才能讓他更勇敢的面對自己與生存下去。角色的遭遇雖然沒有真的很慘,但因為事件的真實讓背後的問題浮上檯面,才影響了觀眾的心緒。

Eureka(我找到了),似乎是歐幾米德的名言,在浴室泡澡想出槓桿原理時,脫口而出的話。我原以為是顯示尚皮耶李奧找到自己的想法,原以為是這樣的喜悅,但卻被老師指為抄襲,而他對於巴爾札克的尊敬導致家裏燒起來,卻導致他對於新的自我感到失望。

我們要怎樣才能信賴一個人,即使我們盡力讓人相信,也盡力去相信人了。那些不相信小孩實話的大人,說不出實話的小孩與大人,謊言與誤解及在不信任感中自然產生。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Directed by
David Lynch

Writing credits
John Roach (written by) &
Mary Sweeney (written by)
Starring: Sissy Spacek, Jane Galloway Heitz

這部片好像不是很有名,但是現在去誠品敦南店的誠品音樂就可以看到他擺在強檔主打星的位置。本來有點擔心的看,怕自己誤觸陷阱,看完覺得自己很幸運,一方面是片子好看,一方面是片子給我的感想。

簡單的說,我覺得這是一部老人的公路電影,這樣講起來覺得這個老人真是屌到不行(非常父權的形容詞)。一路上的遭遇,老人好像遇到神派下來的使者,這樣說起來好像有點像聖經故事。從老人的口中講出生命意義或生活哲理,更容易讓人相信。這樣類型的美國小說或是電影似乎非常的多。我想或許是因為,那些參加過越戰與二次大戰的軍人符合美國人悲劇英雄的形象。

史崔特先生實在很像余秉中老師,圓圓的小眼睛閃閃發亮,講話的時候會盯著對方,講到一個段落,想事情會吐舌頭。保守頑固的老年人,因為過於堅持,自尊心強,某方面來說或許令人受不了,但直率的有時候很可愛。老人在片中表現的堅毅,以及對生命的領悟,都令人佩服。

對於正在消逝的生命有些許隱喻,跟老人一起上路的割草機也像他一樣老老的,卻還是緩緩前進;在路邊火燒的老房子,鄰居還坐在庭院觀看,認為房子老了就該重蓋。整體運鏡使用許多俯角,當老人抬頭看星空的時候,人似乎變的特別渺小。很鄉村的配樂,應該有大提琴跟小提琴還有民謠吉他吧,我覺得小提琴把感情線畫的很深刻。所有的戲劇元素都配合美國的鄉村節奏,讓老人的行動成為影片的中心。精采的女演員。

我喜歡片頭的處理方式,鏡頭的crane很像悄悄溜進故事裡;鹿被撞倒的那段很超現實,而且鹿的屍體明明就是標本;有幾段很美國的幽默,像是鹿角掛在車上,鹿被烤來吃時,所有的動物看著老人;老人的鄰居用了個很誇張的髮型,很不適合他本人。這幾個我都很喜歡。

以下幾個對話我很喜歡:
當他跟腳踏車對一起過夜時,年輕人問他:
“What’s the worst thing when you are getting old”
他回答
“Remember you was young”
接著說(還是之前說)
“Don’t think about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young.”
他跟另一個老人喝啤酒的時候說:
“More years I have, more things I lost.”

另外我也注意到片名的多重意義,Straight可以表示老人的名字,可以表示老人頑固又直率的個性,可以表示老人的決心,可以表示路途的直線前進,可以表示異性戀,仔細想一想還蠻有趣的。

片尾看到兩位老先生的眼淚而不落淚的觀眾者,幾悉矣~~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nhattan (1979)

Directed by
Woody Allen

Writing credits
Woody Allen (written by) and
Marshall Brickman (written by)

Cast overview, first billed only:
Woody Allen
.... Isaac Davis
Diane Keaton
.... Mary Wilkie
Michael Murphy
.... Yale
Mariel Hemingway
.... Tracy
Meryl Streep
.... Jill
Runtime: 96 min
Country: USA
Language: English
Color: Black and White

在影片的故事與形式上都很簡單,因此可以容納複雜且多元性的角色個性。讓嚴格的構圖以及精準到位的分鏡都顯得特別搶眼。我覺得配樂自成一體,牽引性強到似乎代替引言人,講著自己看故事的心情,爲故事的片斷做註解,我覺得也因為形式簡單,敘事明確以及角色的心情明顯的複雜,所以配樂沒有比角色搶眼,也沒有被故事內容遮蓋,戲劇元素強度的不同組合,讓主觀情感更加濃厚,也越符合影片的特色。

角色生活的細鎖事情變成影片的重心,在這些小衝突小摩擦不斷下探角色的個性,所以顯得角色在任何時候,對生活、藝術都有許多的見解並且常互相參照,不放過任何機會表達自己的心情,讓整支片的節奏跟著對話跑,角色豐富的表演像是隨時上演的脫口秀,節奏明快,條理分明,針針見血的獨到見解,相互嘲諷的口吻之中,諷刺別人也諷刺自己。情緒像華麗的煙火不斷開放小火花,讓觀眾目不暇給。這些瑣碎的談話又像是把MTV式的快閃畫面在角色的對白中實現,演員不斷的評論生活瑣事,反覆檢視自己與他人的生活,重新確認並且組織新的思維,而空留遺憾。大都會的節奏,架著角色與觀眾的呼吸,迅速切換的影像閃白目光。

每個人在電影中,總是因為對別人體貼,所以顯得自己特別脆弱。角色都有很高的知識水平,但儘管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生活的困境且也不忘後設一番批評自我的遭遇,卻無可避免的遵循自我的情感,接受永遠達不到理想的選擇。

角色個性多樣且立體,且拍攝的方式接近生活的紀錄片,觀眾總是在第三者的社會距離觀察裡面的角色,在大都會的場域中演出,種種的戲劇元素讓故事接近真實。角色的人生觀、愛情觀越開放,越能延伸觀眾的思考,角色的互動間不斷的聯想,在各種觀點跳躍思考,因為這樣情感的糾葛真實又不渲染,對人物的同情偏向理性,越理性但也越深刻。很符合某程度上刻板印象的紐約,又或是這樣的片子留下深刻的紐約印象。看電影時,感受彷彿在紐約街頭走著,還可以聽到計程車司機謾罵的聲音。

可以看到年輕的Wody Allen、Diane Keaton、Meryl Streep,我覺得很滿足。雖然我覺得Diane Keaton在安尼霍爾(Annie Hall)演的更可愛。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秘肌膚Mystery Skin
導演:葛瑞荒木 Gregg Araki (觸電3P行) 我要評分
編劇:葛瑞荒木 Gregg Araki (觸電3P行)
演員:布萊迪柯貝特 Brady Corbet(雷鳥神機隊)、喬瑟夫高登李維 Joseph Gordon-Levitt(對面的惡女看過來)、伊麗莎白蘇 Elisabeth Shue(捉迷藏)
發行公司:Tartan Films(美)、原子(台)
英文官方網站:TartanFilmsUSA.com
中文官方網站:http://atomcinema.com/skin

大部分的觀眾看了片頭,大概就完全了解這個故事將會呈現哪些場景,接著就開始期待故事的真實感。

兒童性侵害的角度,不論內在感情如何轉換,對於兒童成長中的自我認同造成極大影響。失序、困惑,與社會脫節;壓抑、失落,與現實隔離;外星人帶走他的心,帶走他的自我,成為抽空而不完全的軀體。

片名到形式上的整體譬喻,寧靜而壓抑,潛伏在角色性格表面之下。不斷再現的同性做愛與外星人的操控巧妙結合兩個表面不同但內心相似的主角,仔細思考手法背後的意識形態與兩位角色個性的對比,編劇提出無聲的抗議與沉痛的控訴。

故事中段出現的女性,不良於行,幾個簡單的鏡頭以及父女的互動,就表現出環境的壓抑,對性的保護與渴望。是我覺得處理的最有技巧的一場。

故事最後,兩位主角只想消失,成為天使,我解讀為只想被了解,認真的被愛與愛人。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部片同樣以太空為追尋的目標,同樣在處理「我是誰」的問題。俄羅斯導演亞力克西尤奇塔雖然看似從個人出發,但我認為他將太空競賽轉喩為一種國家整體的失望與尋求認同之中,個人在這樣的時代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從社會的疏離冷漠為出發點,主角想解釋人類探求太空的動機,進而討論家庭與社會的人際關係,從中探討自己如何從社會與家庭中尋求自我。

《夢向太空》這部片由於試著表現的是劇本以外的東西,與其分析影片結構將其複雜化,不如說這部片想表達的只是自我認同的迷惘與失落。尤其這樣抽象的情緒在整體的攝影美術隱隱的暗示下,更顯得劇情裡情感渲染的意義大於劇情本身,而太空似乎是個非常遙遠的夢想,在追尋這個遙遠夢想的思考下,俄國人(男性)也想在日常生活尋求崇拜依靠的對象。雖然電影裡沒有給予觀眾答案,但觀眾體會主角的情緒後,似乎也體認其在國家(民族)認同低落時,心中深入的空虛感,而唯有將自己寄身於偶像(或國家編織的夢想)的崇拜,才能把自己藏在裡面,忘卻生活與整體環境的不如意。這或許是暫時逃避,但在這樣的社會情況下,根基於認同他者的良善來認同自己,編織這樣的美夢才能繼續自己的人生,也不失為稍微對現實妥協的積極。

《在月球的彼端》採取凡事皆有一體兩面的譬喻,時刻解釋現實、觀點與自我認同的多重性。開頭即解釋在還未踏上月球之前,人類以為月球是光滑的表面,沒想到踏上太空後發現,月球的背面坑坑疤疤的,與表面的光滑恰成對比。同樣的一體兩面呈現在諸多面向:導演一人分飾兩角,個性在諸多方面恰好相反的兄弟;討論到人類探索太空是否是爲了自戀,而自戀另個面像其實是爲了認識自己;討論母親放棄生命是爲了創造孩子的生命;兄弟間相互排斥的原因是相互忌妒,而忌妒的另一面確是相互了解與重視。太空也有多重的再現:包括主角拍攝影片時,投射人類對於太空及自我環境的了解與想望、母親遺留的小魚缸宛如自給自足的生態圈(地球)、手機上的圓球吊飾、每個房間的窗外景色彷彿模擬太空失重的距離感;洗衣機的窗口,彷彿太空艙的窗口(這也是一體兩面的再現,由外往內看是地球,由內往外看是太空)。在這樣的手法之下,導演最後安排兄弟兩者放棄原本立場,相互坦言而使得關係冰釋,而小魚缸結凍似乎暗示人類在一體兩面的觀念間迴盪似乎是庸人自擾,人類雖然從未放棄太空的夢想,但至今還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可以自給自足,還有許多未知的問題在前方等待;而人與人的相處方式又或是自我認同,似乎是以自我坦白為基礎,面對自我,也了解自我的限制,才能放鬆自己,隨著太空的夢想繼續往上漂浮。

探索太空,真可視為人類極欲尋求自我與他物關係的具象化表現。廣義來說,每個人向外似乎都想望著太空,尋求自我表現的可能性;另方面也尋求內在的解放與認同,探索自我更深的心靈層面。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夢向太空 Dreaming of Space
導演:亞力克西尤奇塔 國別:俄羅斯 年份:2005 片長:90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莫斯科影展最佳影片

劇情進展的方式並非像我習慣的敘事手法,劇情描述主角在拳擊訓練中心認識拳打的很好的人,接著似乎是基於偶像的崇拜,主動的跟在那個人的後面,學習他的言行,宛如追星般,將自我認同投影在一個陌生人(但有主角想要的特質的人)身上。最後儘管主角跟觀眾似乎都沒辦法肯定,這個充滿神秘感的陌生人(葛德)是否真是太空人的預備隊員,還是只是漂泊的貨運工人。不過這個看似冷靜沉著的陌生人,儘管後來勾引主角的女朋友,並且也顯示出自己內心也有無奈及不安,但主角始終相信並崇拜他。儘管最後兩者不再見面,片尾主角去莫斯科的路上,也顯現出對於火車上偶遇的俄羅斯飛官的崇拜(後來成為俄國完成首次太空任務的太空人之ㄧ),這樣的崇拜就像他崇拜葛德一樣(似乎是政府太空計劃的預備太空人)。

如果思考俄羅斯當時的國家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整個國家制度奠基於國家領袖的崇拜,冷戰時期(太空競賽)的高張氣氛,專制制度與日常生活的艱苦,可以想見當時的民眾說不定對自我的認同、國家認同或是未來發展,極需尋求可以依賴的對象,來確定自己以及自己的未來。說不定太空競賽代表當時俄國民眾在生活艱困中對於國家的寄望,不僅僅只是科技上的進步,也是國家(民族)主義抬頭的契機。而在這樣太過遙遠的想望與尋求認同中,將自我對大環境的迷惘寄託在國家編織的夢想上。沉重而驕傲的負擔,國家整體的失落以至於民眾將生命的疑惑放在唯一可以依託的未來太空夢想之上,以太空再現了當時社會對於國家期待的氣氛,以及當時民眾潛在的渺小與自憐。

本片最可觀的在於攝影美術:顏色上厚重與亮麗的冷色系相互對應;高難度的攝影鏡頭與場面調度配合;不落俗套暗示性與敘事性兼具的分鏡;影像粒子雖然很粗,卻無損及顏色的濃厚,且有意無意將霧氣當作前景,兩者配合使得影像彷彿舊日時光(即是這部片的中心)的剪影。儘管劇情與現實生活似乎有段距離,但整體影像的暗示卻有深切的感傷情懷。而演員自然不做作的演技,以及男主角的個性表現,相信能夠聯繫觀眾的感情,而有所互動。

似乎越了解俄羅斯太空競賽時的政治與社會情況,越能體悟故事所要表達的情愫,而片尾的太空人與主角在火車上的巧遇,宛如畫龍點睛,不但調整故事整體的主旨方向,也讓俄國人再次回想當時的夢想,透露出絲絲的懷舊感。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顧爾德的32短篇 Thirty Two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

導演:佛杭蘇瓦吉哈 國別:加拿大 年份:1993 片長:98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多倫多影展評審團特別獎、金尼獎最佳影片、導演、聖保羅影展國際評審團獎

我不是很認識顧爾德,不過從影片的再現,似乎體認到其對音樂執著精神的背後,體悟與付出,以及其行事風格與待人接物的態度。從影片中得到對於他本人及其音樂的獨特性的想法難以盡述,不知道該如何形容,但對於每個人自我的追尋(或是對於藝術的追尋),似乎得到了許多問題可能性。

能以非常特別的觀點切入顧爾德(包括演員所演的自述、實際的採訪以及導演在攝影與場景的手法),給予多重的可能性,運用影像暗示其心境狀態,再現其特殊的行徑暗示其態度與執著,尤其是能配合音樂安排場景,且對於如此個性特殊的角色描述能有統一的邏輯,都讓我對於導演深感佩服,無論是對於顧爾德本人、其音樂與音樂思考、電影的場景角色編寫、場景的美術攝影場面調度等各方面都有充分的了解。

統一的風格下,演員、攝影、音樂與場景配合的極好。充滿暗示性兼顧多重觀點的影像,運用大量的隱喻與轉喻,旁觀者與主觀的觀點相互描述對照,琴聲悠揚延長整體思緒,尤其是極佳的剪輯節奏,使得所有極好的元素都不顯得突兀。若對於電影與音樂懂得越多(音樂方面我只有憑直覺),越覺得這部片的巧妙結合宛如神來一筆,不能再多也不能再少。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瘋狂歌后 My Life in Cinemascope
導演:丹妮絲費里亞特諾 國別:加拿大 年份:2004 片長:105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金尼獎最佳女主角、巴黎影展

拍攝著名女歌手的類似傳記影片(此片為劇情片),所以主角有沒有可看性,值不值得紀錄,而飾演女歌手的演員如何表現,還有導演對於這個角色如何詮釋,都自然成為電影的重點。

可以看出導演的企圖,想以他在精神病院的那段時間譬喻角色心中的掙扎與痛苦,與他在舞台上的自信表現相互對比。在歌手光鮮亮麗的背後,內心有著難以克服的生活壓力以及對於情感認同的渴望。主架構雙線發展,從開始就讓觀眾了解這位女歌手的痛苦與哀愁,沒辦法因為歌唱事業的發展所填補,深入潛出是這部片敘事上的最大優點。

這部片的優點明顯,缺點也明顯,女演員是整部片的靈魂,但小時候與青少年的女主角看不出才華,一直等到女主角演到中後段,才覺得表演好,才比較有說服力。而太長的一個時空想表現,場與場之間很急促,沒有時間沉澱心情,場景交待總是用象徵的拍攝方式,而演員在各場次的情緒脈絡總是很表面。而後段大部分都是歌曲表演,顯得空洞;結局轉折交代的簡單,或許簡潔清楚,但最終卻沒有回到角色的情感表現。明明是很好的演員,但演的少,場次規劃上缺乏整體情緒脈絡轉折,缺乏戲劇性,且角色刻畫過於平板。

可以感受到演員在女主角歌曲的詮釋上,下了許多工夫,其他的配角也都選角適當,能烘托女主角的個性與光彩。不過在傳記的改編上確實有許多難處,一個人的一生如何在短短兩個小時左右表現,我想是編劇與導演的技巧與水準所在。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色海灘 Mariscos Beach
導演:奧利維杜卡德、賈克馬提諾 國別:法國 年份:2005 片長:93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柏林影展歐洲電影特別獎、歐洲電影獎觀眾票選最佳男演員提名、紐約同志影展、舊金山同志影展

法國式的喜劇,幽默在於柔化現實的困境,最常用的手法即是陷於困境的人(事物)與突破困境且怡然自得的人(事物)相互對比下解放現實的困難為基礎,且有時會配合相關的象徵事物(這部片使用熱水器與海鮮類食物)將故事架平板化,簡化行事且增添諷刺效果,能夠帶給觀眾面對現實的達觀心態,尤其通常會注重在不同演員的情境設定與表現手法。這部片把性向與性關係在家庭裡的困境當作主要素材,鼓勵觀眾對這方面的開放,跳脫傳統的想法,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劇本很好,很投我個人所好,對於性別開放而尊重的態度不時出現在劇情的安排之中,情感的解脫與現實的困境都拿捏的恰到好處。但有幾個重要的場景不知爲何沒有試圖演出來,譬如小男孩跟水電工後來去房間以後,他們做了什麼,怎麼釋懷以及如何引導自我認同;夫妻倆自白的時候,他們講了什麼,情緒如何轉折,如何釋懷;跟他們家一起旅行的同性戀小男孩,後來有了什麼領悟;外遇的男女,尤其是那個男性的態度與心情;異性戀的女兒與他的情侶沒有繼續交代,而後來回來以後是怎麼接受的,同樣的那個小男孩如何接受這樣的家庭;他父親爲何壓抑他的同性戀傾向以及自我認同的轉折;也不稍微解釋荷蘭對於性別的看法,讓母親的角色能更具體…等。我認為這些明顯的衝突,還有情緒轉折與性別認同的觀念與方式,都是增添這個故事深度的契機,但都沒有經營,若導演與演員能在這些場景下功夫,似乎可以讓這部片在有良好骨架之下,更有血肉。

男性的演員普遍演的比女演員好,我對於女兒(就是一下子就閃人的異性戀情侶)在片尾跳舞的表情感到詭異,而重要的代表開明與包容的母親角色,演起來非常生硬,好像在背台詞。使得從他口中講出包容的觀念,或是角色在性別與性慾方面的解放顯得牽強,變得好像只是強加於他身上的觀念,他不得不去做,而非他想通的結果。而無論何時,他都只有幾種表情,包括演戲與兩段歌舞也是只有哪幾種表情,顯得有點呆板。

敘事很著急,所有的場景都沒有建立鏡頭,敘事都是讓從角色做事情的中途開始,以致於每場都有點突然;鏡位缺乏變化,僵硬的構圖侷限演員,也未能讓美好的場景加分;剪輯不流暢,跳接不斷;不過音樂使用非常有趣,演員也很能放的開,我覺得片子越到後段,越可以感覺演員跟導演似乎越來越進入狀況。

整體而言,除了片子的場景漂亮,劇本架構清楚,音樂巧妙(尤其是片頭),男演員演技開放以外的有點外,這部片似乎還有許多可以再考慮的地方。但對於法式幽默的喜好與片中傳達尊重性別(向)且開放的觀念,還是讓我對於這部片有所喜愛。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白部分 Speaking Parts
導演:艾騰伊格言 國別:加拿大 年份:1989 片長:93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溫哥華影展最佳劇本

這個主題似乎不需如此長的鋪陳,而這些鋪陳似乎有隔靴搔癢之嫌,未深入角色情感脈絡。不過我也沒辦法判斷,如果沒有這麼多的鋪排,結局在角色上的壓力是否如此震撼。

冷調的加拿大影像,現在給我的刻板印象是,故意講不清楚的故事以及老愛告訴觀眾一些枝微末節,一直要等到最後才會知道,導演想說什麼。而之前突然出現的一些看不太懂的畫面或許因此有更好的解釋。

拍攝與觀看的影像的多重表現(導演在影片中設定許多層次的影像讓演員使用,形成一種雙重後設,像是裡面角色酷愛用視訊會議,有些並以出租錄影帶以及拍攝為工作,在骨灰罈前的死者的畫面,旅館的監視錄影畫面等..),使得影像顯得冷漠而理性。每個角色觀看影像的背後,都隱藏著觀眾不知道的動機與事件,使得影像的冷漠也暗示了角色間的孤寂與不安,刻意保持距離;有時又像審判,重覆觀看者的無奈與遺憾;且重複影像擬真的形式,使得真實與人們心裡保持的距離變得明顯進而表達人際間的疏離。這樣的疏離讓故事裡的每個角色顯得孤苦無助。

整部片的冷藍色調,以及角色的邊緣個性,鏡頭有意無意的低角度,營造整體脆弱的被偷窺者,內心的掙扎與恐懼。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操場的中心呼喊愛情 School Daze 
導演:守屋健太郎 國別:日本 年份:2005 片長:102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德國Exground影展最佳國際青年電影、香港電影節、聖塔芭芭拉影展 

本以為是個不錯笑的電影,結果卻被故事裡的反諷氣息感染,架起了保護自己的思緒,想起過往曾看過的校園暴力以及被欺負的同學或朋友。校園暴力在日本應該是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刻板印象中日本的校園好像本來就有很多問題,而校園如同一個小社會,也讓很多電影運用校園帶出家庭或社會的許多問題。不過這部片似乎著重在於特殊的主角(被欺負者)的心態感受,而主角收放自如的演技相信可以說服許多觀眾。 

演員表現出色是這部片可以支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森山未來、田邊誠一的互動,引導所有故事情感的進行脈絡。森山未來是所有戲劇性情緒的源頭,而田邊誠一則妥善的引導情緒走向,在虛擬的老師與學生互動間,用日本青春校園喜劇的方式,解答現實的殘酷問題,饒富諷刺意味。在真實的殘酷校園生活與青春校園形式的演員生活相互對照下,主角彷彿是從校園劇裡活脫脫走出來,到殘酷的現實世界面對考驗,這之中的矛盾不但讓觀眾深覺校園暴力對正在成長的學生心靈的殘害,也顯現了日本社會對於校園問題的輕忽與幼稚。 

我覺得有兩場戲是這個電影非常重要的,一場是主角逐漸面對自己,希望自己改變成為男子漢而面對家庭問題時,這個家庭的問題不再只是喜劇營造的詭異氣氛,而是被社會扭曲的家庭現實,進而思考到被欺負的學生通常是在情感相處有問題的家庭下生長,而帶有不成熟的自我認同。另一場是主角為了讓欺負他的同學感受別人切身之痛,刺殺自己喜愛的女性(同時也是欺負他的同學的女朋友),使得校園暴力的問題延伸。校園暴力不只是單純以暴制暴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要教育學生有同理心,去關心身旁的人,而校園暴力也不單純只是表面肉體或物質的傷害,隨時遭受傷害的那種不安全感,蔓延成為一種受傷害學生普遍性的氛團,時刻覺得不安。 

廣告手法明顯,雖然在影像的表現上,增添不少感官刺激;但在影像形式增添越多的手法,現實與戲劇的真假界線越加明顯,有些情緒用拍攝與後製的手法表現,雖然說可以讓觀眾體會角色不同層次的內在情緒,且在大多數的電影裡,通常都是拍攝手法沒辦法幫助演員;但在這個故事裡,傑出而熟練的後製特效,卻因此壓縮角色表現的情緒空間。有些真實的情緒隨著故事的進展,其實可以透過演員的演技表現,讓演員發揮的情緒,這樣似乎會比影像效果來得自然真切,且更可以打動觀眾。 

同樣的在形式上的優點,成為這部片的特色,不過我認為以演員如此出色的表現,加以劇本本身邏輯性上的衝突與深入,其實可以讓角色再出來一點,或許會更貼近角色的情感,讓觀眾不只是隔著一層保護自己的思緒思考,且進而得到安慰與釋放。不過,這部片還是能引發想法,甚至前段其實還不錯笑吧。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誘惑醫生100招 Seducing Doctor Lewis
導演:尚馮斯瓦布里歐 國別:加拿大 年份:2003 片長:108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坎城影展 日舞影展觀眾票選獎 蒙特婁喜劇影展觀眾票選獎

故事本身有侷限,但表現方式或許還能討論。邏輯太單薄,不夠誇張而沒辦法突顯環境的無奈,不夠真實缺乏連結現實生活的脈絡,不夠深入角色情緒的轉折,而單一的觀點與邏輯,使得戲劇的線性架構沒有前進,沒有讓觀眾有更多元思考的契機。片頭片尾背後的價值觀雖然統一且幽默易懂,但故事裡其實著墨甚少。雖然演員演技精湛,但角色設定與拍攝手法太過表面而單調。不過溫馨的走向,雖然沒有跳脫俗套,也算有點題。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曼斯亨葛林、漢斯霍姆、費里斯亨葛林、漢斯因格曼森 國別:瑞典 年份:2006 片長:97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鹿特丹影展

三個廣告導演以及一個搖滾歌手擔任導演且其中兩位導演擔任主要的兩個男性角色演出,表現離婚男子的情感困境與兄弟之間的真摯情誼能跳脫俗套創造新意,故事雖非真的讓角色侃侃而談,但相信觀眾可以感同身受,而誇張到接近真實的廣告以及兩位男主角不同處境的相互對比,更顯出離婚男性情感膠著狀態的多樣提問,並且最終還是要重新面對自己的情感以及社會認同。

主要演員雖然是導演兼任,但演出非常自然且真情流露,每個演員也都很適合自己的角色,尤其是每個兒童的角色都相當稱職。在故事的設定上也有諸多對比:離婚男女想要再生一個小孩與同性戀之間請代理孕母的比較;如往常見面的離婚男女,可當某方重新遇上相愛的對象,則出現新舊情感的對比;精神外遇與肉體外遇的對比;男女間對婚姻不同考量;剛離婚的小孩與離婚一段時間小孩對於父母的看法;小孩與父母對於離婚看法;廣告公司(一般大眾)以及真正離婚者的不同看法;希望挽回婚姻、希望重新尋找新伴侶與習慣離婚狀況男女的不同看法。雖然是以兩個男主角與一位女性角色(弟弟的前妻)為主(以及幾位女配角),但討論的面向非常的豐富,台詞與場景的自然使論點不顯得尖銳,整體看來顯得開放而理性且幽默感十足。最後的結局雖不盡理想,但角色都重新的面對自己,也給予觀眾重新面對的勇氣。

雖然是廣告導演的作品,但意外的在編劇上有非常深厚的功力,畫面的處理也極其寫實,不像刻板印象中廣告導演的手法繁複且華麗。而後者這樣的狀況,通常儘管手法純熟,但太多的手法反而削弱影片的真實性,會顯得有點匠氣。這部片導演很清楚的使用兩種手法,處理電影真實與電影手法的虛幻:一為諷刺又平面化風格的廣告,他們的拿手絕活;而推進故事的線性邏輯,避免人工化的手法,讓故事能夠順暢的進行。不但看出他們對於拍攝手法的純熟之外,而兩種手法相互對照下,更擴展整體故事的討論空間

整體來說演員情感層次分明,劇本觀點多元,導演在手法與形式上均能創造新意,整體工作團隊默契十足的成熟作品。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俄羅斯娃娃 Russian Dolls
 
導演:塞得利卡拉畢許 國別:法國 年份:2005 片長:125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莫斯科影展、蒙特婁影展、凱薩獎最佳女配角 

編導、演員、拍攝剪輯手法俱佳,且充滿新意。對比於前幾年的西班牙公寓,雖然走向有所不同,但都更加成熟,也更能呈現故事的層次。

由於風格統一,所以沒有什麼個別元素特別突出,觀眾不易察覺其中的手法且愉快的觀賞,對於電影的各個元素必須相當熟練,所有元素的使用能夠在邏輯上符合觀眾觀看的邏輯,技巧上也要能恰當好處。也就是說,觀眾能跟著故事的邏輯走而不分心的程度,其實是以邏輯性強的編劇發想,導演在統合各元素時,也要有足夠的默契鋪排,當然還需要演員與工作人員高度的溝通與認同,並且這些人都能以此風格與邏輯共同表現出來,不得不佩服這個團隊的默契,以及導演與編劇的厲害(他們是夫妻)。

每個鏡頭我都很喜歡,演員燈光場景道具配樂音效顏色線條都讓故事裡的人物與事件更加豐富,個別的元素都必須回到影片整體性的風格去討論才能知道其中的用心,而邏輯上的一致性就是這個影片最成功的地方。

主角寫作的工作,在某個程度上,導演似乎都在挖苦自己,諷刺陳腔濫調的劇本與愛情故事,並且這種不切實際的想像,似乎影響眾多觀眾的愛情價值觀,在現實裡卻追尋著童話故事般的完美感情與對象。再由主角(編劇)對於愛情的看法,經歷多元的男女互動中,以俄羅斯娃娃比喻愛情裡的困境,並爲愛情尋求出口。帶領觀眾遊歷令人羨慕的信任關係後,給予觀眾勇氣,充分的照顧觀眾的感受。

這個故事似乎是電影編劇的良好範本,角色的台詞根基於生活背景,多元的價值觀且不拖泥帶水,言語暗藏多樣的譬喻隱喻增添層次,場景與角色豐富而獨特。影片能尊重觀眾,編劇與導演在於提出問題,突顯問題的各個層面,讓觀眾試著解答與思考,而不是給予作者自以為是的答案。觀眾在這問題中懷念過往的時光,嚮往多元而迷人的外國留學生生活,對於未來與愛情充滿期待,主題與表現手法皆容易取得觀眾共鳴。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月球的彼端 Far Side of the Moon
導演:羅伯勒帕吉 國別:加拿大 年份:2003 片長:105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柏林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

運用許多太空人與外星球的比喻,再現人類對於自我的追尋以及人際之間的隔離,將自我探求與尋找外太空高智慧生物對話的兩相比較之下,顯出人類的雙重孤獨及孤獨背後的自戀(認識自我)因子。

運用洗衣機模擬太空艙;每個角色經過的窗口,窗外的景觀都像是外星的景物(孤寂、擬真),且運用許多圓形的符號,其中魚缸比喻自給自足的小生態最為明顯。

導演的演技驚人,從其劇本與表演風格也可見劇場形式。角色的自白豐富貼切,幽默且充滿辯証性。月球的彼端即是在講觀看的距離,還有表面與表面背後,使我們誤解月球,同樣的盲點也使我們誤解自己與他人,無法敞開心胸。這樣一體兩面的另外一面,即是月球不為人知的彼端。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emory for Max, Claire, Ida and Company
導演:亞倫金 國別:加拿大 年份:2005 片長:112min 規格:Betacam 得獎紀錄:多倫多影展年度10大影片、柏林影展「論壇」單元

素材很乾淨,剪輯使用手法越少越真實,拍攝者也在某個時刻稍微出現,提醒大家這是真實的由攝影機拍下的畫面,整部片沒有特寫也沒有配樂(幾乎也沒有環境音),自然燈光有點昏暗。我想導演是希望觀眾盡量在毫無修飾的情況下,赤裸裸的體會老人院裡的生活景況。

想像的內容與影片差不多,佩服導演的細心與用心,也對於老人心中的遺憾有更深的了解。這樣的影片在我的面前或許是種極真實的自我反射,反射自我年老的情境,又或家人。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特婁六重奏 Montreal Sextet
導演:伊格言、阿坎德等六人 國別:加拿大 年份:1991 片長:125 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蒙特婁影展

《蒙特婁六重奏》是為了慶祝1992年蒙特婁建市350週年所拍攝。拍出了六個人對於蒙特婁居民的細膩觀察,進而延伸到這座城市給人的感覺。六部片都非常的冷靜而犀利,我還以為至少一部會拍點城市的明媚風光又或是輕鬆愉快的溫馨小品,而結果每部片皆試圖描寫腳色非常深沉的孤獨與失落(不過拍市長的畫像的哪部,有試圖講述點歷史樣貌),更讓我加深對加拿大電影的刻板印象。

主要角色皆為女性(或男女各半,總之沒有只以男性為主),對於女性的關懷,尤其特別體貼中年已婚女性的情慾與尊重(三部),或許是加拿大電影的貼心(男性導演的貼心),特別關懷真實生活被忽略的人(六部片中已婚女性*3、女同性戀*2)。

有幾部片,我比較不習慣這樣的說故事方法,看起來像看圖說話,不像電影。不過我想只是因為要把太深沉的情緒在很短的時間表達,所以用了大量的口白。我認為即使點到了,但效果不大。

看完深覺影片裡的孤獨與寂寞,對於加拿大人及其電影關心的主題,多所思考。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鬼鎮 Saint Martyrs of the Damned
導演:羅賓奧伯特 國別:加拿大 年份:2005 片長:115min 規格:35mm 得獎紀錄:布魯塞爾奇幻影展正式競賽 多倫多影展

手法不錯,但邏輯有點單薄。若以主角在自殺前的口白爲故事尋求出口,那出口顯得鋪陳不足,前後調性偏差。

PeoplePe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